罗马尼亚的白求恩——布库尔·柯烈列然在中国
作 者:中国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陵园管理处编
出 版 社: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布库尔·柯列然(Bucur Clejan,1904-1975)是与中国有同志、朋友和亲属三重关系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2004年6月,胡锦涛主席在访问罗马尼亚时曾高度评价柯烈然夫妇和达维德·扬库三名罗马尼亚医生,赞扬他们在二十世纪二三、四年代远离亲人和祖国,冒着生命到中国支援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抗战胜利后,柯列然返回罗马尼亚。在他回国后几十年中,一直将中国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致力于中罗民间友好交往事业。中国人民永远铭记他的不朽业绩。
本书以柯列然为主线,用140多张历史资料照片和约17000字的文稿,力求还原柯列然援华九年的经历,重现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书内简要介绍了柯列然援华前后的相关情况,记录了柯列然从一名普通的罗马尼亚医生到国际纵队的志愿医师,从一名白求恩式的大夫到中罗两国民间友好的开创者的传奇人生。Source: www.shsoongching-ling.com
一名罗马尼亚医生的抗日经历
刚刚过去的2014年是中国同罗马尼亚建交65周年。而2014年12月26日是罗马尼亚医生布库尔 · 柯列然(Bucur Clejan )诞辰110周年的日子。也许很多人都知道来自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而柯列然也是一位白求恩式的无私大夫。
布库尔 · 柯列然于1904年12月26日出生于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一个犹太人家庭。中学毕业后,他去意大利学医。毕业回国后开办了一家私人诊所。他同邻居吉泽娜(Gisela · Clejan ,中文名字柯芝兰)结婚,受其家庭影响,走上了革命道路。
上世纪30年代中叶的欧洲,法西斯主义处于上升势头,危及整个欧洲。西班牙的佛朗哥背叛共和制,引发内战。当时,来自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热血青年志愿者前往西班牙,组成国际纵队,支持西班牙革命共和军。1937年春,布库尔 · 柯列然和达维德 · 扬库(David Iancu)两位大夫各自同其他400多名罗马尼亚志愿者一起也参加了国际纵队,投身到支援西班牙人民的斗争中。为了顺利到达西班牙,他们分别以进修名义进入法国,为了躲避法国警察的阻挠,他们先到达法西两国边境山区,趁天黑冒着生命危险爬过高山进入西班牙。
在西班牙比克附近的一家医院,柯列然和扬库首次相遇,结成朋友。他们随同西班牙共和军转战西部和北部战场,常常冒着德意法西斯支持的佛朗哥军队的飞机和大炮轰炸,高唱着国际歌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救治和转运伤员。在战火中他们还见缝插针地学习西班牙语,并能阅读当地报纸,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了解到卢沟桥事变和中国人民奋起对日抗战的消息。
1938年秋,西班牙共和政府在内战中失败,国际纵队决定撤离。1939年2月,柯列然和扬库含着泪水,依依不舍地离开为之献出青春和热血的西班牙。进入法国后,他们被投入集中营。关押期间,尽管条件恶劣,但他们在共产党地下组织的指导下,依靠一台收音机了解欧洲和世界形势,秘密印刷出版《解放》报,而且还编辑出版过一份声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特刊。
很快,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南京血腥大屠杀的消息震惊了整个世界。1939年6月,两位医生和国际纵队志愿者从到访集中营的中国红字会代表处,了解到处于抗战的中国军队缺医少药,急需国际支援。于是他们强烈希望到中国抗日前线去。当时法国政府也正想摆脱这些国际志愿者带来的麻烦,同意他们离开集中营,条件是不能留在法国。从集中营释放后,两位罗马尼亚医生同来自德国、奥地利、波兰、保加利亚、捷克、匈牙利、立陶宛等欧洲8个国家的20多名医生一起,获得共产国际同意后,分四批前往中国。1939年夏,扬库和柯列然分别从英国利物浦和法国马赛登上同一艘客船,经过新加坡到达香港。在漫长的旅途中,他们开始学习中文。到香港几天后他们应邀参加了宋庆龄女士的宴请和接见,宋向他们介绍了中国的抗战状况和形势。之后他们经过越南海丰,于1939年10月7日到达广西柳州,随后又到了贵阳附近的中国红十字会所在地图云关。
当时,来到中国的国际志愿者多是欧洲的左翼,他们都想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中工作,但由于国民党政府的阻扰,他们的愿望未能实现。他们被分配到中部和南部战线,在四川、贵州、湖南、江西等省级地方军的医院服务,主要负责救治军队和当地百姓的伤病员,防治传染病,培训医务人员,普及医疗卫生知识等工作。
1940年夏,扬库有机会到重庆会见了中共代表周恩来,并要求到共产党军队中服务。周恩来向其解释了国共合作的复杂形势和暂时去不了的原因,并表示无论在哪里工作,他们都是为中国人民抗战服务,是对中国人民的宝贵支持。
就这样,杨库和柯列然先后在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战区抢救和治疗负伤的抗日战士,治愈了大量伤病员。由于人手不够,柯列然还写信让他的妻子也来中国。1941年吉泽娜几经辗转来到中国,同丈夫并肩战斗。柯列然夫妇先后感染上了回归热。虽然柯列然的病治好了,可是他的夫人却没有那么幸运。1943年3月14日,39岁的柯芝兰不幸殉职,为中国人民抗战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妻子的去逝并没有影响柯列然医生工作的热情,此后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他一直留在云南。抗战胜利后,他受共产国际的重托,调到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工作,负责向解放区运送和分配国际救济物品,奔走在开封、郑州和上海等地。在工作中他与中国护士赵婧璞相识、相爱并于1946年12月25日结婚。
1948年,柯列然医生携夫人柯婧璞回到罗马尼亚,并先后在内政部和卫生部担任要职。柯列然医生在中国的工作得到了罗马尼亚共产党的高度评价。
新中国成立后,柯列然夫妇为增进中罗两国相互了解和友谊奔走。1975年1月13日,柯列然在罗马尼亚逝世。11年后,在中国政府的安排下,柯婧璞携柯列然的骨灰回到中国定居。今天,柯列然大夫的骨灰安葬在上海宋庆龄陵园。
Source: blog.sina.com.cn, 2015-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