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ist’s Liu Jun travel notes / 罗马尼亚纪行 – 光明日报记者刘军摄

责任编辑: 张璋] 来源:光明网   2015-06-18 18:08

罗马尼亚纪行

我有话说

光明日报记者 刘军文/图
  罗马尼亚电影曾伴随中国六、七十年代的青年一代长大,也正是通过电影,中国人了解了罗马尼亚,看到了罗马尼亚人《沸腾的生活》、了解了《勇敢的米哈伊》反抗外侮的历史、倾听了《奇普里安·波龙贝斯库》美妙的音乐、对《多瑙河之波》产生了无限的畅想……
  上世纪80年代末,罗马尼亚经历了国家政体的“剧变”后,加入了欧盟,成为“欧洲的一份子”。那么,如今的罗马尼亚变成了什么样?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中罗关系的发展又怎样?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来到罗马尼亚采访。
  在几天的采访中,记者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和罗马尼亚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并未因遥远的距离和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尤其是习近平主席推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2013年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在布加勒斯特举行之后,引起包括罗马尼亚在内的中东欧国家的广泛关注。罗马尼亚各界都有继续发展两国友好关系,进一步开拓各领域互利合作的强烈愿望。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罗马尼亚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党派斗争激烈、腐败现象严重、资金匮乏、基础设施和服务意识欠缺的等问题。尽管如此,记者接触到的罗马尼亚人都干敢于直面困难和问题,乐观向上,对未来充满信心。
  在罗马尼亚外交部,亚太司司长奥雷利安·纳古(Aurelian Neagu)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尽管26年前罗马尼亚发生了“剧变”,但罗各党派和社会各界普遍对华友好。纳古如数家珍般地进一步解释道,2013年至2014年,罗、中两国总理见了三次面,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会谈,对提升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十分重要。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商贸、农业、旅游、教育和人文交流等诸多领域合作潜力巨大。但因两国国情不同,尤其是罗马尼亚仍处于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变化期,与中国实现完全的“对接”需要双方共同努力。这位资深外交官还表示,今年是罗中建交66周年,两国的关系经历了风风雨雨的考验,罗中友谊是经过双方几代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两国友好的基础是坚实的。罗中关系不受地缘政治影响,也不会因罗国内的党派分歧,乃至外部势力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正如纳古司长对中罗关系的“表态”所言,记者在罗马尼亚采访期间,亲身感受到了罗马尼亚人民对中国的友好与热情。一天,记者在大街上看到一座与众不同的圆形高塔,便好奇地走进去,原来是“罗马尼亚消防博物馆”。馆长听说记者来自中国,主动当起解说员,带着记者从上到下逐层解说,如数家珍。他说,从媒体报道中看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名列前茅的经济大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者重要角色。罗马尼亚和中国在文化传统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罗马尼亚应该学习中国的改革开放经验,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互助互利,造福人民。他说,两国曾经是非常好的朋友,现在和将来还应该是好朋友。
  “罗马尼亚中国之家”(简称“罗中之家”Romanian-chinese House)秘书长埃卡特里娜·瓦娜(Ecaterina Vanea) 告诉记者,成立于2012年的“罗中之家”将罗各对华友好社团,以及中国在罗的商会汇集在一起,群策群力,通力合作,并在全国设立了20多个分支机构,旨在满足罗中各领域的务实合作。瓦娜说,2014年布加勒斯特电影节期间,“罗中之家”请来罗马尼亚观众喜爱的中国电影演员成龙和章子怡,在布加勒斯特掀起一股小小的“中国热”。逢年过节,“罗中之家”还与中国使馆和有关机构到儿童福利院“送温暖”,让罗中友好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生根开花结果。
  “罗中之家”外资促进咨询部主任帝比·哈利塔( Tibi Halita)先生曾在上海工作,说一口标准的中文。他自豪地告诉记者,2013年,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罗各界都支持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并积极予以配合。随着双方经贸和企业界合作机遇的增加,学中文的罗马尼亚人越来越多。“罗中之家”不仅积极为双方经贸和企业界合作牵线搭桥,为中资机构来罗提供咨询服务,还经常组织中国文化展览和宣传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罗马尼亚人对中国的了解”。
  记者在“罗中之家”看到许多出版物。中文的《第三国居民咨询指南》,包括罗马尼亚概况、居留、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与文化、医疗与社会保障、住房、交通、财务、社团生活等外来投资者可能遇到的各类实际问题,是一部针对性非常强《手册》。中文版的《外国人学罗语所需专题词汇》更是提供贴身服务,内容分为教育及卫生、工作关系、谋职面试、法律、与移民局对话等日常所需词汇和对话等。《友谊之家》月刊则用罗文出版,图文并茂,介绍罗中友好往来和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广受好评,成为罗马尼亚人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
  记者在罗马尼亚采访中注意到,尽管加入了欧盟,但罗马尼亚还为加入申根区和欧元区,这给罗的对外交往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记者注意到,罗的整体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在布加勒斯特,除老城区和市中心有了一些新式建筑,并对古老建筑装饰一新外,其他区域的建筑大多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苏式筒子楼”为主。罗的道路状况不佳,全国只有6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一些厂房、公共建筑被遗弃,有的建筑因缺乏资金而成为“烂尾楼”。
  在去往锡纳亚的列车上,坐在记者对面的是一对退休的老夫妻。先生曾是交通运输部的工程师,夫人曾在铁路部门工作。他们有两个儿子,一个在加拿大工作,另一个在布加勒斯特,都已成家生子。但升级为祖父辈的他们对现状并不太满意。先生说,过去经常到国外旅行,现在,夫妇俩靠3000多雷伊的退休金生活,虽无衣食之虞,却无力再到国外旅行,中国将成为他们的“梦中之旅”。夫人告诉记者,她不希望孩儿子到遥远的国家“讨生活”,令人悲伤的是罗马尼亚的就业情况堪忧,儿子大学毕业后在罗马尼亚找不到工作。2000多万人口的罗马尼亚就有400万人在国外,这其中包括很多知识分子,是智力流失,对国家发展非常不利。
  在布加勒斯特一座街心花园,记者遇到正在锻炼身体的退休化学工程师尼古拉·兹德鲁拉(Nicolae Zdrula)先生。他作为罗中化学合作项目成员三次到过中国的佳木斯。他赞赏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变化,对中国一往情深。真心地希望罗马尼亚能搭上中国的“一带一路”快车,把国家变得更富强,让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好。他认为,“剧变”前,罗马尼亚人有自豪感,活得有尊严。罗马尼亚的出口在东欧国家中名列前茅,罗马尼亚在世界大舞台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而现在,虽然有了“自由”“民主”,也加入了欧盟,但没有了自豪感,失去了尊严。他接着说,前些年,罗的经济形势非常堪忧,现在出现非常缓慢的回升,但远远不能满足就业和人民日常生活的需求。罗开展的反腐败运动深得人心,支持率超过90%,但政府因反腐而失去效率,政府成员更迭快,难以制定长期、稳定的国家发展规划。
  记者在布加勒斯特郊外埋葬着罗马尼亚前领导人齐奥塞斯库夫妇的根恰公墓看到,齐氏夫妇合葬墓与周围的墓相比简介、朴素,但摆放着鲜花。墓园工作人员扬告诉记者,每天都有人来看望齐氏夫妇墓,鲜花不断,但以中老年为主,这表达了人们对“过去的怀念”。扬(Ion )今年48岁,夫人不工作,两个孩子已经自食其力。扬月薪1000雷伊,可以满足夫妇俩的日常开销,因为他在“剧变”之前在就在郊外有了房子和地,自家土地一年的出产足够自己食用。他说,年轻人没有对“剧变”前后的比较,因此,全盘否定“过去”。实际上,那时的房子、教育、医疗、交通等都是政府补贴的,大家活得有尊严(记者采访中多次听到“尊严”二字)。后来私有化,国家的机器、厂房、设备、传播。全部当成废品卖掉……青年一代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们有权享受新的生活方式。
  尽管如此,罗马尼亚人民还是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罗马尼亚是东欧地区国土面积较大的国家,资源丰富,人民热情好客。每逢周末,人们纷纷驾车去黑海沿岸或旅游地休闲,或携家带口在公园和街心花园散步,孩子们在开满鲜花的茵茵草地奔跑嬉戏。罗马尼亚的旅游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在距布加勒斯特120公里的喀尔巴阡山谷的旅游疗养地锡纳亚,有著名的佩雷什王宫、小雷列什宫和布朗城堡。普拉霍瓦河沿山谷而下,两侧林木参天,鲜花怒放,蓝天碧水,木屋错落,有罗马尼亚“小瑞士”之称,每年都吸引了数十万游客光临。但旅游业界人士明确指出,罗发展旅游业需要解决基础设施匮乏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解决落后的营理念和小农式的管理模式问题。否则,“无烟工业”将不可能健康发展。
  正如布加勒斯特大学一位大学生所言,西方有句谚语:自助者,天助。历史的车轮不会倒转。只有满怀信心向前看,踏踏实实加倍干,罗马尼亚才能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罗马尼亚人才能活得有尊严。
  罗马尼亚,我祝福你。

[ 责任编辑: 张璋] 来源:光明网   2015-06-18 18:08
source: http://world.gmw.cn/2015-06/18/content_16023981.htm

Scroll to Top